前几天,老汉在曼谷,参加了一个广西民大的泰国同学会。
地点,在Bang Na附近一个名叫“多来米火锅”的中式火锅店。
和最近在曼谷开张的所有新中式火锅店类似,火锅店,装修得一尘不染,古朴简约,外头湖水环绕,里头画栋雕梁。
所有的泰国员工,统一穿着中国风的店小二制服。
一到点儿,就在大厅里一字排开,给客人们跳“科目三”。
吃到一半,斜刺里冲出来一个变脸师,和食客挨个握手击掌。
满屋子的小孩,高兴得要命,跟着齐天大圣脸的变脸师屁股后头,笑声响彻云霄。
整个感觉,像极了在中国的某底捞。
以至于我们都调侃,现在中国火锅店真卷,不但要装修得跟个恭王府似的,人人还都要会唱歌跳舞十八般武艺。
每家火锅店,还都要养一个变脸师傅——也知道是不是跟某底捞借的。
真要家家都请一个,变脸专业该有多大缺口啊。
现在的中餐厅,在泰国就是这么卷。
而中餐馆的这些“奇技淫巧”,泰国政府似乎很欣赏。
泰国官方甚至号召泰国餐厅的老板们,也学着中国火锅店的架势,大家一起卷起来。
不就是炒菜做饭+唱歌跳舞吗,中国人搞,咱泰国人也要搞!
1月22日,泰国商务部收到了泰国海外贸易促进办公室驻上海办事处提交的一份《关于中国餐饮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里,鼓励泰餐厅,向中国同行学习如何“整活”。
里头重点提到了某底捞,并赞扬中国的火锅店、服务好、花样多,除了提供传统的用餐服务外,还拓展其他服务。
除了吃,中国某底捞还能跳舞、美甲、擦鞋、编发、分发玩具、看护幼儿……泰国商务部认为,就是这些东西,让某底捞成为中国网红品牌。
泰国商务部还表示:中国火锅店的装修风格呈现多样化趋势,包括复古风、露营风、洞穴风、夜店风。
有些火锅店拼选址,在天台、山顶、河边和农场等地开设,同时还有一些火锅店与奶茶店、甜品店、炖品店、烧烤摊、小酒馆等业态相邻而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经营格局。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国餐饮模式在口味、食材新鲜程度、店面装修以及店铺活动等方面持续创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对于泰国餐厅经营者而言,有必要向中国餐饮从业者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并将其经营模式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企业。
此外,不但要卷,还要知己知彼。
泰国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泰国经营者还应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文化、信仰以及消费行为,紧密关注各类新闻动态。
这样,才能——“有助于泰国餐饮业者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应用在泰国本土。
中餐馆进入泰国后,不仅是“入乡随俗”的问题,而是“移风易俗”的问题。
中餐厅的那一套,对泰国本土餐饮企业,已经形成了逆向的文化输出压力。
整活、内卷、装修、甚至菜色和口味——随着中国游客的涌入,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用不着泰国政府催促,中餐厅的玩法反向影响泰国当地餐饮的进程,已经开始。
当然,这其中,泰餐厅比中国火锅店猛的地方,也有。
比如在猛男美女服务员这个方面,中餐厅在泰餐面前,就是个弟弟。
有时,不免感慨,中国餐饮业,是世界的异类。
人家外国餐馆,几十年就那几道菜,雷打不动,连桌子都不怎么换——还美其名曰“家族传承”。
泰餐馆,也差不多,虽然也好吃,但是花样有限。
无论到哪个商场,哪个餐厅,哪个府郡,商场的一楼,餐厅的菜单,来来回回都是那几道菜。
城区里、乡野中,绝大部分的泰餐厅的装修,都保持在90年代金融危机前夜的样子,即便是大型的连锁品牌,十年前啥样,现在基本上也就啥样。
而泰国的“老中餐厅”,则保持着晚清民国时代古典粤菜的样貌,像是某种包浆的标本,极其正宗——甚至比中国本土的粤菜还要正宗。
至于中国餐饮业,实在太卷了。
哪怕是小餐馆,过一段时间,大师傅也要推出点新菜色。
每个城市,每个季度都会有不同的饮食风尚,每一年都会有新的热搜爆款。
稍微大一点的酒楼,总政厨师都不能躺平,必须变着花样内卷,自行研制出一些新菜,就像大学里评职称的教授博导一样,搞一点新东西出来,地位才能稳固。
于是,每座城市,城市的每座街道,都在不断涌现着新的美食。
“中餐”,也在这种集体的内卷之中,维持着高频次的更新换代,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内涵。
在过分激烈的,如同养蛊一般的竞争之中,进行着永无止息的高速进化。
其实,当代泰国菜,本就是100年前的中国华南美食和本土泰菜杂交异变的结果。
当新一代中餐,带着完全不同的风味、样貌、装修风格、服务理念,声势浩大地席卷而来,必定会对泰国饮食文化带来新的冲击,造成又一次杂交和创新。
这并不是中国饮食文化对泰国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产生出的东西,将会成为某种新传承的开端。
这场进化的终点是什么?
中餐和泰餐的文化碰撞,将会产生出怎样的裂变,像百年前那样,改变整个东南亚美食历史?
我不知道。
就让我们,走着瞧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泰国头条新闻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