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时代的一大好处,就是信息的零时差传播。
不管中国这边上了什么神头鬼脸的热搜,当天就会以“竖屏短片+本国字幕”的方式,进入外国吃瓜网友的眼中。
不管是嫖娼被抓的大明星,还是叫不出儿媳妇名讳的傻婆婆。
前几天,中国网上疯传一段视频,说是贵州毕节一家医院里,护士将刚出生的宝宝抱到家属面前例行核对产妇姓名,急着想要抱孙子的公公婆婆,一时竟叫不出产妇的名字。
护士当场脸色就变了,瞪了家属一眼,没好气地怼道:“妈妈名字都叫不对,怎么可能把孩子给你们?”
男方家属还想要辩解,推说:“平常叫‘小王’叫习惯了,一时叫不出大名……”
护士直接扔下一句:“在这里等着!”
然后关上门,抱着孩子扬长而去。
这个视频刚刚在中国网上出现时,原本是作为“正能量事件”被传播的。最初的媒体引导,聚焦在“护士认真负责”的点上,说些点赞护士,防止拐卖代孕之类。
很快,大家发现了更大的槽点:婆家人,怎么会记不住媳妇的名字呢?
婆媳关系、女性地位向来是网络G点,于是风向大变,中国的各路博主网友开始对记不住儿媳妇名字的婆家群起攻之,表达对儿媳妇的同情,抨击中国“传统”家庭当中媳妇地位的低下。
有些没眼力见儿的网友,出来打圆场——“大家别借题发挥,这种事情在农村很常见”
这种表述,更是激怒了网友。“别侮辱我们农村人,我们那儿没这样的!”,“这种事情还有人出来洗地,产妇真倒霉,赶紧带着孩子跑吧……”
这个事儿,传到泰国之后,泰国网友的反应,基本和中国这边没两样。
“哎呀,这个中国的妈妈好可怜……”
“要是我丈夫的家人不记得我的名字,我估计会离婚吧”
“护士小姐姐的表情,好帅啊,让我想起包青天了……”
基本都是这些。
那么问题来了,泰国网友,记得住自己儿媳妇的名字吗?
泰国人日常很少使用自己的全名,而是基本都以单音节或双音节的的“小名”,再加上一个分辨辈分的前缀来相互称呼——什么“屁鹅”、“侬美”啥的,相当于中国的“梅姐”、“迅哥”、“彪叔”这种感觉。
稍微时尚一点的,或者演艺界明星,会将自己的小名拉丁化,造就出一个朗朗上口,好写好记的英文昵称。
真正需要使用大名的场合,极其罕见,即便是德高望重的长辈,也可以使用小名——甚至叫人家小名,会比用人家全名要显得更加尊重得多。
总而言之,这种频繁使用小名,将大名束之高阁的文化,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很多人都不知道身边的人,真名叫什么。
记得你全名的,那都是关系很铁的人,或者血浓于水的直系亲属。
没有哪个泰国人,能叫出全班同学的名字;但是身边的三五死党,还是能记得的。
至于直系亲属和配偶这种,泰国人就没有叫不出全名的。
至于儿媳妇和女婿的名字,我专门去问了,结果泰国人纷纷表示——那还用问,这种肯定要知道全名啊!
即便泰国这样的,尚且如此。
像中国这种比较重视全名,并且将“忽略姓氏直呼名字”作为亲密象征的国家,怎么可能会连自己儿媳妇的名字都记不住呢?
老实说,记不住人家名字,不代表你对人家不好。
但是记不住一个人的名字,真的代表你在心中,并不将此人视作一个值得被记住的人。
老汉生平最佩服那些“一面相见,十年不忘”,记人名特牛的那种人,因为那不仅是一种记忆力,简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超能力。
还有一些人,从来不记人脸人名。老汉自己,比较接近后一种,经常见到人家,我明知道认识他甚至前几天刚和人家吃过饭,但是我无论如何记不起人家的名字。
以前我自我安慰,这不怪我,是因为我“天生脸盲”。
后来我开始更坦率地面对自己,我才承认:记不住名字的那些人,真的是因为我在心中确实不关注,没有在潜意识里将他们当成值得被记忆的对象。
记不住,就是不在乎。
我们要承认自己的冷漠,修正它,或者接受它,但不要为它辩解。
那些“叫惯了小王,所以不记得儿媳妇叫啥”的人,你去问问他们记不记得初恋情人、村委书记的名字。
多半是记得的。
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文化,城市还是农村,人都应该记住,那些真正必须记住的名字。
那些和你写在一个户口本里,和你在《婚姻遗产继承法》的层面上有关联,赡养你,并且有权利分享你的遗产的人,如果你记不住人家的名字,那么只能说是离谱。
这种离谱,不是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个人智力的问题,而是人心的问题,是伦理的问题。
这是一种凌驾于一切合理性之上的反常。
如果在某一个村落,某一个省份,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民族,这种对亲人姓名的忽略,居然成为一种“正常普遍现象”,那就只能说明,这个村落、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文化,自身已经不正常了。
大家回去,都赶紧自查一下吧。
有儿媳、女婿的,都想想,自己叫不叫得上来,会不会写错字。
有公婆岳父母的,也想想,自己叫不叫得上来人家的名字——公婆叫不上来媳妇的名字,自然离谱;媳妇女婿叫不上配偶父母的名字,难道就不离谱吗?
都别急着考验别人,也要警醒一下自己。
这个人心冷漠的年代,谁比谁更离谱,还难说得很呢…… (编辑: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