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当年乾隆喝三碗,金口御赐爽神汤。”这是在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打油诗。在当地,家家户户都有打油茶待客的习俗。恭城油茶制作独特,具有提神醒脑、消食健胃、祛湿避瘴的功效,是瑶乡献给世界的一份健康长寿“养生汤”。
一碗“人世间的烟火”,一项“舌尖上的非遗”,如今,作为“桂林经典”的恭城油茶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享誉世界。
“爽神汤”的制作特色在于“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俗(瑶族油茶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恭城油茶协会副会长周黎维介绍,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恭城油茶形成了特定的茶礼、茶规、茶俗。其制作十分讲究,特色在于“打”,与“沏”“泡”“煮”“煎”出的茶味大不相同。恭城油茶以大叶绿茶为主料,一般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采摘时,叶梢部位的枝条也要一并取下,经过杀青、揉捻、摊晾、烘干、存储等程序制成茶叶。
制作油茶时,先用少许开水把茶叶浸泡5至10分钟,以减少茶叶的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烧热的茶锅内放少许食用油,把泡好的茶叶配以生姜、蒜、花生米等倒入锅内翻炒,边炒边槌打至锅底粘上一层黄绿的锅焦,槌好后倒入适量的开水并熬煮至出味,放入适量食盐调味,再用油茶隔把茶水滤入撒有葱花、炒米、麻蛋等配料的碗中即成。制作好的恭城油茶,色泽以黄绿色为佳,闻之有浓郁的茶香并伴有葱花的清香,入口润滑甘醇,余味无穷。
据记载,在隋代,恭城已是茶叶种植和贸易的重要地区。唐代以来,瑶族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迁入后,将本地的饮茶习俗进行改良,增加了原料配方,改进了制作工艺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瑶族油茶习俗。在瑶族与当地壮、汉族交往过程中,瑶族油茶习俗逐渐传入当地壮族、汉族,成为多民族共享的习俗。油茶作为瑶家最好的“待客礼”,也随之走出了大山,被更多民族所接纳、传承。在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如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过寿等,都有油茶的踪影,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茶礼、茶俗、茶规。
2010年,“恭城油茶”获得国家原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这是广西首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规范恭城油茶产业发展,在桂林市委、市政府推动下,2017年,自治区出台了两项地方标准——《恭城油茶制作技术要求》《恭城油茶服务质量规范》。2021年,恭城“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瑶族油茶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底,恭城油茶入选第一批“桂林经典”名录。
据统计,2023年,恭城油茶原辅料种植面积约23万亩,产量超15万吨。截至目前,该县已有7家工厂化生产恭城油茶的加工企业、200多家辅料加工作坊。
“近年来,桂林油茶产业逐步兴旺发达,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产业链上游,油茶工业化正持续推进,研发预包装油茶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产业链下游,一方面,油茶门店朝着高端化、连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预包装油茶也在陆续进驻网店、本地土特产店和外地超市等。”桂林油茶美食协会会长余佳骏说,不仅是专业的油茶店,很多普通饭店为吸引客流,也为顾客提供免费的恭城油茶,油茶从原本的早餐、夜宵变成了正餐,并登上大雅之堂。目前桂林市各地有1800多家以经营油茶为主的门店,营业收入约为40亿元。(人民网-广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