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听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的消息。在泰国的中文媒体人,对这个消息,其实并不算是太惊讶。对于“年长君王逝世”这种事情,我们泰国这边,可以说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更深的体会。普密蓬国王去世那年,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感觉。
各国官衙,对于自家君主健康,向来是报喜不报忧——官方的“身体健康”,就代表“玉体微恙”;官方的“健康欠佳”,那基本上就是“时日无多”。9月7日,英国那边就已经传出“女王凤体欠安”的消息。王储查尔斯王子,和“王孙”威廉王子都匆忙赶往苏格兰行宫巴尔默拉尔堡,陪侍在侧。经历过2016年泰王驾崩,一看到这个,就知道不妙了。
第二天,人家女王老太太就走了,即便有这个心理准备,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到写下这行字的时候,英国“万年王储”查尔斯已经继位为新国王,号“查尔斯三世”;他的长子威廉王子,成为王储。属于伊丽莎白二世的漫长时代,就这样落下帷幕。悲伤吗?也许算不上。但是心中依旧唏嘘感慨,就像一个隔壁邻居的老奶奶,三十年来每天看见她下楼买菜,阳台晾衣。虽然并没有多深的交情,但是突然听说她去世了,还是有些伤心。许多关于岁月的回忆,逐渐涌上心头。
【女王的一生】
老女王的一生,也算是传奇的一生。虽然严格说来,女王的生涯可以算是一路顺遂,并没有经历什么生死攸关的大风大浪。但是由于在位时间很长,她的确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大风大浪。即便并未创造历史,也无疑是历史绕不过去的一部分。
她1926年在伦敦出生,童年时她并没有想过会成为君主,只是希望成为一个隐居乡下,养一大群良驹名犬的贵族淑女。
1936年,她的爷爷,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她的大伯——也就是那个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继位,但是由于爱上美国辛普森夫人,竟然直接逊位了。伊丽莎白的父亲,很不情愿地当上了国王,号“乔治六世”。如果你看过电影《国王的演讲》,里面那位口吃的国王,就是他。伊丽莎白一生都极其厌恶自己那个“为了女人弃王位”的大伯,因为江山社稷的重压,缩短了她父亲的寿命。
少女时代,英国加入二战,德军难以渡海来攻,于是派空军对英国本土狂轰滥炸。伊丽莎白以公主的身份,从军参战,照拂战乱流离的民众,尽到了一个王族的责任。
二战结束后,她父亲乔治六世国王身患重病,1952年伊丽莎白替父亲出访澳新,途经肯尼亚(当时仍是英帝国领土)时,在一个狩猎牧场的小木屋里,听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远行的公主,就这样成为了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接手的英帝国,是一个日薄西山的帝国。国力衰微,政治混乱,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分崩离析,纷纷走向独立。这些,并不是君主立宪制王国的“吉祥物女王”的责任,也并非她一己之力所能够扭转的。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属于丘吉尔、斯大林、毛泽东这些一线大佬的舞台。伊丽莎白二世,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弥合国内分歧,马不停蹄地出访英帝国的各个前殖民地,将分崩离析的帝国,重新聚合在一个松散的“英联邦”体系内。
已经不再是一流强国的英国,成为了数十个英联邦国家的“名义共主”。昂撒民族为主体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民众十分敬爱女王,由于常年出访,英国本土和前澳洲殖民地的大部分上年纪的国民,几乎人人都亲眼见过她。
帝国虽然解体,但是伊丽莎白二世依旧是14个国家的元首,以及56个国家的“联邦首脑”,是全球四分之一人口共同敬仰的领袖。
有一句话,听起来有点刻薄——“女王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她什么都没做。”这句话,多少有些言过其实她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奋,维系了国家的地位,弥合了世界的分裂,为英国迎来了其实际上所并不具备的面子。但是那句话,说的也没错。
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做出任何多余的事情,没有危害世界和平,折腾英国民主,没有搞出什么将国家和民族推向动荡、推向战争的事情。自登基以后,她从未对任何国家公开进行过什么指责的批判,没有煽动暴力与狭隘的民族自尊。你只见她埋怨儿媳妇,却没见过她埋怨过什么英国的对手。对于一名虚位君主而言,作为一个人而言,她做得很不错了。
【女王与泰国】
很长一段时间里,伊丽莎白二世都是“世界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第一长,则是泰国拉玛九世,普密蓬国王。两位元首,年龄相仿(伊丽莎白比普密蓬只大两岁)、经历相似、继位时间也很接近(正式登基时间,普密蓬只比伊丽莎白早两年)。到上世纪末,当老一辈世界政坛的风云人物们,都已经纷纷逝去时,只有英女王和泰王,依旧坚挺地坐在王座之上,成为世界政坛最后的“同龄人”。
两位“同龄人”君王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友谊。1960年,泰王出访欧洲,首站英国。女王和丈夫菲利普亲自到车站迎接普密蓬国王和诗丽吉王后。两国元首共同乘坐皇家马车,前往白金汉宫,臣民挥舞国旗,夹道欢迎。
1972年,伊丽莎白女王出访泰国,普密蓬国王同样亲自迎接,全程陪同。女王游览了曼谷、大城,然后还北上清迈(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前往清迈其实还是有些风险的)。泰国民众万人空巷,蜂拥前去一睹女王风采,鲜花和礼品让女王应接不暇。
到了1996年,泰王普密蓬继位50周年大庆,泰国请来当时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君主制国家的君王家庭,在曼谷史无前例地齐聚一堂。
盛宴之上,女王举杯致贺,追忆当年友谊。“我的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和泰国拉玛四世蒙固王就是笔友,这份友谊的传统,将代代相传!”泰国国王和英女王,也的确是数十年的“笔友”,经常亲笔致信,相互问候。
2015年,英女王在位63年,打破了维多利亚女王的记录,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87岁高龄的普密蓬国王向女王来信,祝福女王陛下、爱丁堡公爵及所有王室成员健康、幸福。祝愿联合王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康。不久后,泰王去世,泰国进入为期一年的国丧期。而英国女王为了纪念这位老朋友,也宣布英国进入10天的全国哀悼期,政府、使领馆、海军舰艇降半旗致哀。因此这一次,泰国也为女王降了半旗。
当冰冷的历史,汇入了人性的温度,就会变得特别动人。泰国人民,自然很尊敬伊丽莎白女王。即便是我们这些客居泰国的华人,读到这段历史时,也不免为这段君主之间的友谊,而感到有些动容。
用个人,去代表一个国家,用人格化的友谊去推动国家之间的交往,这或许是上一个时代的陈迹,是一些人口中的“封建残余”。但是,说老实话,残余就残余吧。倘若天下万国元首,都能向伊丽莎白和普密蓬那样,这个世界上,恐怕也能免去很多无事生非的烦扰。
老汉不是英国人,也没有在任何英联邦领土上生活过,在中文自媒体铺天盖地的悼念热潮中,我也并不想搞什么“今夜都是英国人”那一套。但是,生活在泰国,经历过2016年泰王逝世的历史,我稍微能理解一点,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一个陪伴国民70年的君王,内心会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当一个人,每天都通过传媒,或者亲身的所见,与民众朝夕相伴,坚持达到三代人的时间,她就已经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人。
一个朋友,一个家人,一个慈祥的老祖母,生活中仿佛一直在默默陪伴你的人。当她离去,那种怅然若失的痛楚,是真实的。当年的曼谷,同样也是泪如雨下,思念如潮。此时此刻,一如彼时彼刻,一定有很多英国普通的百姓,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女王的离去而哭泣。
愿英国人民,能够节哀顺变,早日走出这份伤痛。过去已然远去,未来仍在前方。愿尊敬的女王陛下,一路走好。这么多年,辛苦了,天国路远,愿您在那儿好好休息一下吧。在那里,见到了那位“泰国老朋友”,还请替我们打声招呼。这个人间,有很多人,会想念你们的……(编辑:岳汉)